大胆创新粗饲料喂养技术 推动牛产业发展

2022-01-26 11:29:20

临近春节,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科技特派员杨俊仁又一次来到该县党原镇完颜洼村的牛场牛棚,为当地养殖户现场解答技术难题。

完颜洼村养殖户朱红生家里养殖了3头基础母牛,包括一头安格斯牛和两头平凉红牛。前不久,朱红生以1.3万元的价格卖掉了一头六个月的牛犊,他说,今年还能再卖两头牛犊。朱红生养牛不到3年,对于新引进的品种安格斯牛,还是掌握不好喂养技巧。杨俊仁的到来,解决了不少困扰他的难题。

杨俊仁是泾川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主任,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他始终把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常年奔波在工作一线,和基层“土专家”紧密联系,及时把科技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他还立足县情,围绕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开展了多层次、广覆盖的畜牧科技培训,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2期,培训农民6400人(次)。

“科技特派员作为基层的一支新力量,已经成为专业科学技术和地方产业发展的纽带桥梁,为地方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带动农户和企业实现更大经济效益。”平凉市科技局局长岳晟说。

大胆创新粗饲料喂养技术

现阶段,怎样才能让育肥牛生长速度更快、养殖效益更大?怎样才能使繁殖母牛提高产犊率……这一系列问题,是杨俊仁最关注的,也是养殖户最关心的。

粗饲料是牛育肥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素。杨俊仁想要寻找一种新的饲草来源,为此,杨俊仁绞尽脑汁,终于,他的目光锁定在全株青贮小麦上。

在甘肃省陇东地区,一直以来有种植青贮小麦的习惯。杨俊仁盘算着,如果全株青贮小麦作为新饲料能够试验成功并得到全面推广,就意味着能实现牛育肥效果的提升和饲养成本的降低。2017年,杨俊仁试着栽植了一亩全株青贮小麦,2018年收割后,他开始以全株青贮小麦进行饲喂试验,结果喂养效果让他喜出望外。由于可行性比较高,简单易学,全株青贮小麦作为新饲料的饲养方法也在泾川县逐步推广开来。这项创新饲养技术于2021年12月份通过验收,并开始大面积推广。

“青贮时要掌握好时间,必须是蜡熟期,不但要压实,还要封闭好。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上,20天就可以喂养,温度在15摄氏度以下,每降一度就延长两天。”杨俊仁一边推广技术,一边细心地叮嘱养殖户说。

对粗饲料喂养的大胆创新,是杨俊仁开展的科技特派员工作中最引以为荣的事情之一。正如他所愿,近两年,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县域内育肥牛育肥周期普遍缩短了1到2个月,饲养成本减少20%到30%,繁殖母牛年饲养成本减少30%以上,母牛繁殖周期缩短到380天以下。与此同时,杨俊仁还大力推广小麦与玉米的复种模式,实现一年两作,有效地利用了土地资源。

“通过对青贮饲草的加工调制,现在,一头育肥期的公牛日增重可达到2公斤左右,而一头牛每天的饲草采食量却比原来减少了10公斤左右。这一增一减,对广大养殖户来说,降低了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效益。”杨俊仁说。

对杨俊仁来说,科技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还有更为长远的社会效益。“通过相关项目的实施,还解决了牛舍的环境问题,污粪经过发酵处理,粪肥还田,循环利用,提高了种植业的产草量,解决了污粪难以处理的短板,对今后牛产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和保护作用。”杨俊仁说。

“铆足劲儿”推动牛产业发展

“杨所长经常深入到基层一线,普及相关技术,鼓励养殖户多学习新知识,还毫无保留地进行现场指导,对泾川县的牛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泾川县畜牧兽医中心党原工作站站长孔新利说,“养殖户要创造效益,就离不开畜牧兽医技术方面的服务。只要有利于牛产业发展的技术,他都会积极推广并加以创新应用。”

2005年4月,杨俊仁被泾川县人民政府聘为科技特派员。从此,深感责任重大的杨俊仁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牛产业发展中。

泾川县泰恒牧业有限公司目前养殖平凉红牛600头,其中基础母牛200头、育肥牛400头,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养牛5000头以上,种植粮饲兼用全膜玉米1万亩,预计年产值可达1800万元。该公司总经理可力荣说,牛场能顺利运营,杨俊仁功不可没。

“2021年5月我们开始建场,10月开始进牛,从场址规划、牛舍建设、合理布局,到牛的引进、疫情防控,杨所长一直在对我们进行帮助指导。牛场能建设这么快,发展很顺利,和杨所长的大量工作分不开,他真正发挥了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可力荣感激地说。

在杨俊仁的带动下,2021年,泾川县共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小区)4个,完成项目资金840万元,确保了当年建场、当年投产,示范带动效应显著。2021年,该县新增10头以上养牛户236户,肉牛存栏量和出栏量分别达到2.8万头和2.2万头,以点带线、连线成面的“核变效应”正在拓展,预计到“十四五”末,该县牛饲养量将达到10万头以上。

在甘肃平凉,杨俊仁就是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下沉基层、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平凉市科技局局长岳晟表示,人才应向农村农业战线稳定流动,要让科技特派员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加大对农民的“传帮带”力度,这样才能让养殖户成为有“技术含量”的新农民,也才能够让科技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助力群众致富奔小康。

“我参加工作30年了,养牛方面的技术也积淀了30年。30年间,我只有一个体会,只要让老百姓赚到钱,我们再向大家推广农业技术就没有任何阻力了。”杨俊仁说,“今后,我还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更好地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在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应用、科技创新等方面努力工作,让广大养殖户真正享受到农业技术带来的实惠。”

(记者 颉满斌 通讯员 李维轩 郑丽萍)

标签: 产业发展 创新应用 农业科技 农村农业

关闭
新闻速递